语气词是一个系统,其中还包括一些子系统,如句尾语气词、句中语气词等。句尾语气词又可以分为陈述语气词、疑问语气词、感叹语气词等。但是这些子系统并不是一开始就都有的,而是逐渐发展、成熟起来的。由于句中语气词一般都是由句末语气词发展而来的,所以句中语气词的出现时代就比较晚。从现有的出土先秦文献来看,句末语气词从殷商时代已经开始出现,而句中语气词都是在战国秦代才出现的,没有例外。如句中语气词“也”“殹”“矣”“乎”“焉”“尔”等都只出现在出土战国秦代文献中。就出土先秦文献来看,上述13 个语气词的出现和使用时代是不同的。如下表所示:
上表中的“与”表示半信半疑的语气。例如:“人而亡恒,不可为卜(筮)也,丌(其)古之遗言(与)。”(《郭店楚简·缁衣》)“桓子曰:‘二道者,可(得)(闻)(与)?’夫子曰:‘言即至矣,唯(虽)吾子勿(问),古(故)将㠯(以)告。’”(《上博楚简六·孔子见季子》)“也(绥,緌)”是静态语气词,表示判断、确认肯定的语气。例如:“此君子之大(务)也。”(《上博楚简五·季庚子问於孔子》)“此易言而难行緌(也)。”(《中山王鼎铭》,《集成》5·2840)“也”还可以用在主语、状语、兼语之后,也可以用在“者”字短语、连谓短语、转折短语之中,表示停顿。例如:“丘也昏(闻)君子田肥民则安。”(《上博楚简五·季庚子问於孔子》)“及丌(其)又(有)天下也,不以天下为重。”(《郭店楚简·唐虞之道》)“是古(故)先王之(教)民也,不(使)此民也(忧)丌身。”(《郭店楚简·六德》)“句(苟)不从丌䌛(由),不反丌本,未有可㝵(得)也者。”(《郭店楚简·成之闻之》)“乐之(动)心也,濬深(郁),丌(其)剌(烈)(则)流女(如)也以悲。”(《郭店楚简·性自命出》)“受不若也,可从也而不可及也。”(《郭店楚简·尊德义》)句中语气词“也”在春秋时代已经出现,见于《栾书缶铭》:“余畜孙书也择其吉金,以作铸缶”。“殹”也是静态语气词,表示判断、确认肯定的语气。例如:“凡法律令者,以教道(导)民,去其淫避(僻),除其恶俗,而使之之於为善殹。”(《睡虎地秦简·语书》)“殹”还可用于主语、状语、定语之后,也可以用在转折短语之中,表示停顿。例如:“其大厩、中厩、宫厩马牛殹,以其筋、革、角及其贾(价)钱效。”(《睡虎地秦简·秦律十八种》)“若以是月殹北徙,。”(《睡虎地秦简·日书甲种》)“县料而不备者,钦书其县料殹之数。”(《睡虎地秦简·效律》)“非適(谪)罪殹而欲为冗边五岁。”(《睡虎地秦简·秦律十八种》)“矣”是动态语气词,表现出现新情况的语气。例如:“夫为丌君之古(故)杀丌身者,尝又(有)之矣。”(《郭店楚简·鲁穆公问子思》)“矣”还可用在转折短语、连谓短语之中,表示停顿,也表示动作的实现体。例如:“丌(载)也亡(厚)安(焉),交矣而弗智(知)也,亡。”(《郭店楚简·尊德义》)“敬(庄),䢜(贵)豊,行矣而亡㗹(遗)。”(《郭店楚简·尊德义》)“乎”是一个表示真性疑问的语气词。例如:“命(令)尹子林(问)於大(太)宰子:‘为人臣者亦又(有)(争)(乎)?’大宰答曰:‘君王元君,君善,大夫可(何)羕(用)(争)?’”(《上博楚简四·柬大王泊旱》)“乎”还可用在主语、状语之后,表示停顿,同时有表示感叹的作用。例如:“成孙弋曰:‘ (噫)!善才(哉),言(乎)!’”(《郭店楚简·鲁穆公问子思》)“冬(终)虖(乎)不猒(厌)人。”(《上博楚简一·诗序》)“哉”是专职表感叹的语气词,在西周、春秋、战国秦代的语料中都可以见到。例如:“乌虖,哀(哉)!用天降大丧于上或(国),亦唯噩侯方率南淮尸(夷)、东尸广伐南或(国)东或,至于历内。”(《禹鼎铭》,《集成》5·2833)“乌呼,哀哉!烈叔、烈夫人万世用之。”(《郑臧公之孙鼎铭》,《近出》2·217)“孔子曰:‘善才(哉),昏(闻)(乎)!’”(《上博楚简三·中弓》)“焉”,将事态往大处说,表肯定提醒的语气。例如:“惪(德)者, (且)莫大(乎)豊(礼)乐安(焉)。”(《郭店楚简·尊德义》)“抑”“执”都是表示真性疑问的语气词,只见于殷商时代。例如:“癸酉卜,王贞:自今癸酉至于乙酉邑人其见方抑,不其见方执。”(《合集》799)“辛酉卜,贞:有至今日执,亡抑?亡。”(合集20377)“耳”将事态往小处说,表示限止语气。例如:“又(有)阅春秋,亡不以丌生也亡耳。”(《郭店楚简·语丛三》)“尔”将事态往大处说,表肯定提醒的语气。例如:“乍(作)豊(礼)乐,折(制)坓(刑)法,(教)此民尔(爾)。”(《郭店楚简·六德》)“尔”用于主语之后,表示停顿,又有夸大的意思。例如:“丌(其)言尔(爾)(信),古(故)(转)而可受也。”(《郭店楚简·忠信之道》)“已”也是动态语气词,表示所述事件已经成为事实的肯定语气,在春秋和战国秦代都可以见到。例如:“往已弔(叔)姬,虔敬乃后,子孙勿忘。”(《吴王光鉴铭》,《集成》16·10299)“天下皆智(知)之为也,亚(恶)巳(已);皆智善,此其不善巳(已)。”(《郭店楚简·老子甲本》)“兮”可表感叹语气,同时有拉长声调、使语气舒缓的作用。例如:“(鸤)(鸠)曰:丌义一氏(兮),心女(如)结也。(吾)信之。”(《上博楚简一·诗序》)“而已”,将事态往小处说,表示限止语气。例如:“善者果而巳(已),不以取(强)。”(《郭店楚简·老子甲本》)有些文献虽然是出土文献,但是经过了流传,难以保持语言原貌,所以这种文献中的语气词在上表中就没有显示。如在出土战国文献中,可以见到用作句末语气词的“则”,出现在《诗经》引文之中。很明显,这是西周春秋时代的语言现象(韵文中),而不是战国时代的语言现象。例如:“《寺(诗)》員(云):‘皮(彼)求我(则),女(如)不我㝵(得)。’”(《郭店楚简·缁衣》)。这个例子在传世文献中作“彼求我则,如不我得”(《诗经·小雅·正月》)。马瑞辰《毛诗传笺通释》说:“则字为句末语助词,故《笺》但云‘王之始征求我’,不释则字。”“则”可作句末语气词,用于分句之末,表示感叹语气。裴学海《古书虚字集释》说:“则,犹哉也。”注曰:“古音则与哉同。”(卷八,603 页)又如在出土战国文献中,还可以见到用作句末语气词的“兮”,出现在《诗经》引文之中。很明显,这也是西周春秋时代的语言现象(韵文中),而不是战国时代的语言现象。例如:“(鸤)(鸠)曰:丌义一氏(兮),心女(如)结也。(吾)信之。”(《上博楚简一·诗序》)同一个语气词在不同的时代虽然都可以见到,但其使用频率却可以是不同的,也就是有常用和不常用之别。如感叹语气词“哉”虽然在西周、春秋、战国时代的出土文献中都可以见到,但是它在西周春秋时代的语料中不常见,而在战国时代的语料中则常见。不但语气词有时代性,就是语气词的用法也具有时代性。如语气词“哉”出现于西周时代,可以用在感叹句、祈使句中,一般都是单用,不与别的语气词连用。到了战国时代,语气词“哉”不但可以用在感叹句、祈使句末,也可以用在反问句末;不但可以单用,也可以与其它语气词连用。再如陈述语气词“已”最早见于春秋时代的出土文献中,但是只有单用的例子;到了战国时代才可以见到“已”与其它语气词连用的例子。张振林(1982)说在春秋中期或更早出现大量语气词的可能性,是极其小的。陈永正(1992)说过,句末语气词的大量产生和使用,当在处士横议、论辩诘难之风大盛的战国时代。这些话在今天看来,还是能成立的。